最近的热搜都有点稀奇古怪。
比如赵丽颖主演电影票房累计突破了44亿,再比如杨紫主演电影票房突破了80亿。
如出一辙的话题,就连背后的逻辑都大差不差。
作为今年春节档两部大片的特别出演,杨紫和赵丽颖接连拿出这样的热搜来,难免让人多想。
迫不及待想要挤进电影圈无可厚非,但前十年都在努力耕耘剧圈的演员突然开始吹票房,业内真的不会怀疑这票房背后的含金量吗?
从相关话题评论中可以看到,至少网友是不买单的。
票房80亿,网友为何一片质疑
中国电影的崛起,孕育出很多辉煌票房的演员。
关于电影演员票房突破百亿的榜单,似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新人上榜。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得起这背后的含金量。
之前有句话说,电影三番外演员不算实绩,原因在于严格来说他们没有扛票房的压力。
电影与电视剧最大的不同在于,电影更加注重剧情导向和整体质量,路人盘的影响远远超出粉丝盘。
电视剧的大部分营销手段在电影里并不适用,没有人会因为一条cp线去看一部电影,粉丝也没有因为偶像在电影中的客串,而扛起几十亿票房的能力。
牛博网
戏份不多的配角出圈也不是不可能,但概率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三番外演员不算实绩并不是完全不讲道理。
不过这里有个bug,赵丽颖在《第二十条》官宣时,是以三番的身份出现的。
之所以是三番的身份,很多网友倾向于片方看中“郝秀萍”作为电影线索的重要性,也是对赵丽颖本人的认可。
但从戏份占比来看,赵丽颖更像是特别出演,类似客串的性质。
严格来说,《热辣滚烫》和《第二十条》的票房成绩,是贾玲和张艺谋作为电影的活招牌而取得的巨大成功,是因为他们自带不俗的观众底盘。
如果像杨紫和赵丽颖出演个5-10分钟就能坐收几十亿票房的实绩,那电影圈未免有点太好混了,对真正努力的电影演员不够公平。
票房成绩与他们的表现和号召力关系不大,说服力也会显得薄弱。
当这样的话题登上热搜时,就难免有抢功之嫌,引起网友的逆反和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不满。
无论这是不是自己团队做的营销,网友都会把锅扣在杨紫和赵丽颖本人头上,反而赔了夫人又折兵,让自己本就不好的路人缘雪上加霜。
回看杨紫和赵丽颖,并不是没有自己担主的电影,可惜全都反响平平。
赵丽颖好歹还有《西游记女儿国》收割7亿多票房,杨紫主演的电影总票房2亿都不到,跟热搜中的80亿一比真是触目惊心。
演员票房标签化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演员吹电影总票房蔚然成风。
动辄就是一张百亿票房榜单,上面的每个人单看票房数字都是全球巨星的级别。
可实际上这么多年了,华语影坛至今还没有人的世界影响力能超越巩俐和章子怡。
白百合曾经被问到关于错失首位百亿影后称号的事儿,她本人感到非常无语。
“感谢大家的期待,但这个票房累计里面有很多是我动画片的配音,我不太懂,搞这些没意义的事情有啥用。”
在白百合大展拳脚的那些年,《失恋33天》、《滚蛋吧!肿瘤君》、《捉妖记》可都是实打实的主演票房,部部好评出圈的那种。
饶是如此,白百合依然不觉得这有什么好拿出来说嘴的,甚至看到票房总结中包含了一些非主演的作品,她还会觉得很不好意思。
像这样的演员,她绝不会把客串电影票房拿出来炫耀。
观众不会因为一部电影中存在“百亿票房”的演员而买单,就像沈腾演了烂片依然会被骂辜负了观众的期待。
如果什么功劳都迫不及待算到自己头上,那享受红利的同时就应该接受大众越发严苛的审视。
不能作品火了就忙不迭来沾边,票房差就甩锅“特出不扛票房”。
真正的好演员还是要把注意力放回作品本身,认真挑剧本,拿出更好的演技,配合片方的宣传。
把自己的名字变成好电影的名片,为作品添砖加瓦。
而不是被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裹挟,虚荣的以此营销。
再者,现在的票房含金量逐年走低。越来越高的票价让票房统计方式跟以前有很大不同,以前的一亿票房和现在的一亿票房相比可谓云泥之别。
就算把数字标的再高,观众心中也有一杆秤,谁是真货谁是水货,时间长了自然见分晓。
我非常理解演员削尖了脑袋往电影圈挤的心态,毕竟就算大家都是演员也是有圈内鄙视链的。
可是,如果一个演员太过于看重这些虚名,黑粉嘲两句转型不成功就拼命自证给别人看,反而落入了黑粉的圈套,让他们看到了你慌不择路的狼狈模样。
最终,对身外之物的看重远超于成为好演员的初心,嘴里说的再好也无法变成自己期待成为的模样。
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方向,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被某些事情裹挟。
希望内娱的顶梁柱女演员们,能用正确的方式说出自己的野心。
不要偷偷摸摸,要大大方方;不要觊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是要把这些数字当成目标,最终让它们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