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9岁儿子送警察局”的热搜,别着急叫好!

湖明达 1个月前 (04-13) 牛博热搜 77 0

那个“9岁儿子送警察局”的热搜,别着急叫好! 第1张

父母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01

那个“9岁儿子送警察局”的热搜,别着急叫好! 第2张

一个中年男人当众狂扇自己十巴掌,

这种“丢人现眼”的事,

冲上了牛博热搜

02

那个“9岁儿子送警察局”的热搜,别着急叫好! 第3张

牛博网

这几天一则视频刷屏各个社交平台。

一名父亲发现儿子玩游戏,

10分钟充值6400元。

父亲对着镜头痛心疾首称:

“我做生意、做人都很到位。

但子不教父之过,

今天我先甩我自己十巴掌。”

话音刚落他就狠狠对着自己的脸

甩了好几个大耳光。

周围人的劝阻,

孩子的哭声和阻拦,

都没能制止他对自己下狠手。

打完之后,父亲继续对儿子说:

“今天派出所必须把你抓进去,

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承担,

自己解决完了再回来。”

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苦苦哀求:

“不要抓我进去。”

但这个父亲无动于衷。

孩子的眼泪是真的,

恐惧是真的,

但这个父亲的残忍也是真的。

03

那个“9岁儿子送警察局”的热搜,别着急叫好! 第4张

那个“9岁儿子送警察局”的热搜,别着急叫好! 第5张

对于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

评论区很多网友表示强烈欣赏和赞同。

“这位爸爸心疼的不是钱,

而是他儿子以后的前途。”

“这位家长做了很多家长想做的事。”

“希望警局开个这样的部门,

幼儿时期的教育胜过后期太多。”

04

那个“9岁儿子送警察局”的热搜,别着急叫好! 第6张

那个“9岁儿子送警察局”的热搜,别着急叫好! 第7张

其实,这也不是第一个

恐吓孩子送警察局去的父亲。

在网上,我们见过太多太多这样的父母:

动不动要把孩子送到派出所,

动不动就要孩子去自首。

动不动就要把自己的孩子当成罪犯。

甚至有的孩子只是没有写作业,

甚至有的孩子都只有三、五岁,

人生观、世界观的模型都没有。

而每当网上出现孩子犯错被家长送去派出所,

最后孩子涕泗横流承诺痛改前非的视频,

点赞支持、甚至要效仿的人都是一大堆。

05

那么,如何评价这些父母

动不动就送警察局的做法?

我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

爱打游戏、损坏同学物品、不爱写作业,

这确实是孩子的不良习惯,

但没有必要上升到

把孩子当坏人送警察局。

这是什么罪大恶极的事吗?

需要把孩子当犯人一样拉进派出所吗?

明明是关起门解决的家事,

非要把警察拉进来帮着教育孩子,

派出所是教育机构吗?

人家民警抓坏人、维护治安都忙不过来,

哪有闲心帮你教育孩子?

派出所不是居委会,不是学校。

将教育孩子的任务推给警察,

这是逃避,是推卸责任。

就拿最上面的父亲来说,

他平时忙于生意,

孩子爱打游戏是因为自己平时关注太少,

而他能够认识到“子不教父之过”这很好,

但一定要把孩子扭送警察局

就有点“矫枉过正”了。

孩子会因为送了警察局就不打游戏了吗?

孩子会因为被父亲这样当众羞辱

就变成好学生了吗?

不会。

如果父亲还是对他缺少关注,

他只会采取更隐秘的方式打游戏,

更不会被父亲发现的方式打游戏。

发现没有?

教育的核心根本不在警察身上,

不在游戏身上,

而在父母身上。

06

简·尼尔森说过:

“错误是学习的大好时机,

如何对待错误,比犯的错更重要。”

孩子犯错不是洪水猛兽。

如何处理、引导,

才是真正体现一名家长智慧的时刻。

但很可惜,很多家长,

只顾着宣泄情绪,

只顾着惩罚孩子,

只顾着推给警察,

却忘记如何让他们真正学着成长。

“遇事找警察”被家长滥用,

伤害的往往是孩子。

07

我旗帜鲜明地反对,

动不动就因为一点破事拿警察吓唬孩子。

第一,借权威之手,会造成过度恐吓。

“不听话,等你爸回来打你!”

“再调皮,就把你送到警察局去!”

这些话在很多孩子成长过程中耳熟能详,

利用权威的力量去恐吓孩子,

其实只是在要求孩子服从、听话。

怕当然是怕的,

但能真正帮他们认识错误吗?

我看未必。

08

那个“9岁儿子送警察局”的热搜,别着急叫好! 第8张

看过一个很令人窒息的新闻。

一个孩子拿了家里的钱,

被妈妈拉去警察局自首。

在警局门口,

妈妈不听孩子为什么拿钱,

不去了解孩子拿钱的背后真正原因,

就不停推搡着不断后退的孩子,

进了门,她更是像拖犯人一样,

狠狠拉扯着孩子,

语气十分严厉:“过来!”

在警局里,

妈妈控诉着孩子:

“我是缺你吃了还是缺你喝了?

我苦我自己也没苦过你……”

但整个过程中,

不管是妈妈的控诉,

还是警察的劝说,

孩子吓得只是哭,一言不发。

连警察递纸给他擦眼泪都不敢接,

我想这一幕会给他留下很大的阴影。

一位儿童教育专家说过:

“恐吓式教育只能暂时起到警示作用,

但长期下来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

让孩子对警察形成负面印象,

真正遇到困难时就不会去找警察。”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

一味依赖第三方恐吓力量教育孩子,

就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将他们推出去,

长此以往,

孩子根本不相信父母会为自己托底,

亲子之间的信任消失,

沟通的鸿沟也越来越大。

09

第二,忽视孩子的欲望往往适得其反。

我小时候,父母给的零花钱很少。

我看到同学吃着好吃的东西会眼馋,

看到他们穿了好看的衣服会羡慕,

看到他们拿了好玩的东西,

也会冒出“这个东西是我的就好了”的念头。

我没有付诸行动,

但不代表我对它们没有渴望。

只要是人,

不管成年人还是孩子,

都是有欲望的。

孩子对玩具、游戏有欲望,

成年人对房子、车子、钱有欲望。

不同的是成年人会努力满足自己的欲望,

却往往忽视孩子的欲望。

10

那个“9岁儿子送警察局”的热搜,别着急叫好! 第9张

江苏南通一对夫妻10岁的儿子被送去派出所。

原因是孩子拿了父母100元去同学家玩。

民警劝导后,

孩子向父母道歉,

并且将剩下的50元归还。

但这个故事,还有更多细节。

孩子拿钱不假,

但源于父母一直以来对他花钱管束很严,

孩子受到朋友邀请去玩,

但他觉得空手上门不好意思,

于是去超市买了礼物送给同学。

这钱应该是父母主动给孩子,

而不是拿了钱就把孩子当成罪犯。

这无疑是给孩子释放一种信号:

承认了错误,还要受到变本加厉的惩罚。

那不如以后犯错都咬死不认好了。

孩子偷钱固然不对,

但是为什么他“不问自取”?

必定是亲子之间沟通出现问题,

或是从前提出要求但屡屡被拒绝。

简单粗暴地将孩子送去派出所,

意味着父母并未反思自己的问题。

他们没有意识到,

孩子也有社交的需求,

有花钱的欲望。

11

那个“9岁儿子送警察局”的热搜,别着急叫好! 第10张

第三,也是我最想说的,

“威胁式教育”会让孩子产生认知偏差。

一犯错就被家长送警察局,

可能导致两种结果。

一种是自我轻视。

有一个词叫“自罪心理”。

明明只是很小的错误,

但面对警察时,

孩子很容易出现“我是罪人”的念头,

并且有强烈的羞耻感。

一些敏感细腻的孩子,

便会由此产生给自己贴上标签,

发生不好的事情,

第一时间归咎到自己身上;

自己没做错,也唯唯诺诺不自信。

而那些长期活在强烈羞耻感的孩子,

往往会产生自我攻击,

甚至自残的行为。

另一种结果就是轻视权威。

湖北襄阳一个孩子,

拿了家里3块5毛钱买薯片,

被妈妈送到派出所。

孩子直接问民警:

“偷多少钱算犯法?”

当孩子发现这种“小事”

根本不涉及犯罪底线,

警察也无法把他们怎么样,

还有什么能威慑到他们?

当“终极大招”都对孩子没用的时候,

父母又拿什么管住孩子?

12

那个“9岁儿子送警察局”的热搜,别着急叫好! 第11张

一名家长说,自己也曾把孩子带去派出所。

本以为警察会帮她教训孩子一顿,

结果她自己被狠狠批了一顿,

说这样容易吓坏孩子。

我很支持警察的做法。

如果大家都听信网上的说法,

动不动就把孩子领到警察局,

那警察局还开不开?

这就是典型的关系错位,

本来属于父母的关系位,

硬是拉扯到警察身上。

13

那个“9岁儿子送警察局”的热搜,别着急叫好! 第12张

“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的现象,

在我们中国十分普遍。

每次孩子玩游戏的事情出来之后,

就有一大批家长呼吁国家要把游戏禁了。

发现孩子不玩游戏,

喜欢玩卡片的时候,

又呼吁国家把卡片公司禁了。

而这个被禁的东西,

在上个世纪的时候,

是网吧、是武侠小说、

是桌游,是街头霸王.....

这一届又一届的家长,

认为孩子成绩不好,爱玩,

从来都是外部的原因,

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原因。

自己为了打麻将给孩子玩手机几个小时,

后面又怪孩子为什么爱刷短视频?

自己为了省事哄孩子开心买来糖果薯片,

后面又埋怨孩子为什么喜欢垃圾食品?

万事都有因果,

过分去责怪“果”而不去反思“因”,

悲剧就会一直绵延不绝。

外面没有别人,

整个屋子里面只有你自己。

14

作家吉尔莫的《曾经少年》

讲述过他和儿子的真实故事。

上高中的儿子提出要辍学,

他经过很久的思考决定同意。

但他提出唯一的要求:

父子俩每周一起看3部电影,

片子由他来选。

第一部电影,

他特意选择了跟儿子

有同样性格和经历的主人公,

电影结束他开始引导儿子,

而儿子也在父亲的引导下吐露心声:

“在学校的时候,

我担心自己成绩不好,

现在我不去学校了,

又担心我也许已经搞砸了我的人生。”

“电影俱乐部”持续了整整3年时间,

父子俩的谈话并不局限于电影情节,

他们谈论父亲曾经犯过的错、

出过的糗、爱过的人,

一起吃饭、喝酒、谈心……

父亲从不掩饰自己曾经的糟糕,

在儿子面前他袒露了最真实的自我,

也接受了儿子的叛逆。

那几年,

儿子仍然不断试错。

酗酒、频繁跳槽……

但父亲一次次原谅了他。

父亲的托举,

没有让儿子滑向深渊。

他开始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影评人,

还组建乐队、写歌、拍音乐录像带。

最后他主动请求“我想重返学校”。

在走过一些弯路之后,

他最终如愿考上大学。

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曾说过:

孩子需要爱,

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尤其当他们犯错的时候,

走到弯路的时候,

父母对他们的方式,

就决定了他过上什么样的人生。

15

“如果每个孩子都能

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

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

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相关推荐